- 图神经网络越深,表现就一定越好吗?
- 点击量:450 次
- 数十层甚至数百层神经网络的应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比如今年被视作机器学习领域最火热的研究方向之一——图神经网络,大多数都只运用了寥寥几层网络。 一般思路里,我们会认为图神经网络越深,效果就会越好。然而,日前帝国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Bronstein 发出了灵魂拷问:图神经网络的深度,真的会带来优势吗? “深度图神经网络“是否被误用了?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重...
-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实现AI的3个法宝和最大挑战
- 点击量:462 次
-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轮值总裁胡郁博士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的颠覆式创新和典型应用》的重磅演讲。 胡郁主要提到,在感知智能和运动智能方面,目前,人类、机器和动物都处于并列齐驱的水平,而认知智能现在是人类独有而动物和机器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也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从现在的研究方向也可以看到,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关系到认知智能最...
- 兰德公司:中美人工智能战略比较——保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竞争优势
- 点击量:582 次
- ? 一、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武装冲突中作为重要的力量倍增器。事实上,中国已经将人工智能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力、保卫国家安全的关键,并且提出了以大量投资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实施的国家人工智能计划。该计划设定了一系列里程碑目标,要在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如果该计划成功,中国将超越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优势地位。 在发展人工智能以及反击中国侵略性地寻求技术优势的挑战方面,美国政...
- 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创造出带有软抓手的机器人 可轻松维护电缆
- 点击量:410 次
- 对人类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东西之一是绳子、电线或电缆等物品。这些薄而灵活的物体对于机器人来说更是难以驾驭,大多数机器人抓手根本无法处理它们。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机器人抓手,能够更近距离地模仿人类处理这类柔性物体的方式。 该系统使用一对带有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的软性机器人抓手,来操纵自由移动的电缆。该团队打造了一个双指夹持器,它重量轻、移动快,可以实时调整力道和位置。在每个抓手的...
- 日本团队成功开发三维AI芯片
- 点击量:444 次
-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的小林正治副教授团队成功开发新型人工智能芯片。 一直以来,深度学习的系统都是由多层神经网络构成,并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学习,但由于深度学习效率受限于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数据的传输能力,所以人们一直期待能够开发出具备内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功能的存储器硬件。然而,二维结构的内存阵列在计算速度和功耗方面存在缺陷,使并行计算的效率无法...
- 只要6秒 AI人工智能只要听声音就能描绘你的长相
- 点击量:447 次
-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用一个由数百万个影片剪辑而成的数据集,对一个名为Speech2Face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自我训练,而这款网络的运作大概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语音编码器,主要负责对输入的语音来进行分析,并预测出相关的脸部特征;另一个则是脸部解码器,主要对输入的脸部特征来进行整合并产生图像。从最终结果来看,仅用了6秒,就能靠着声音来还原人脸,效果上是令人满意的。 该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的目的并非...
- 欧洲研究团队使用反射光波构建三维图像
- 点击量:446 次
- 据Science杂志官网8月4日消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团队提出一种使用反射光波构建三维图像的方法。研究人员使用均匀的光线照亮被测场景,并使用时间精度达到0.25纳秒的单光子探测器进行记录。通过精准测算反射光进入探测器的时间,可确定场景中每个物体与探测器间的相对位置,由此可构建场景的三维图像。在加入机器学习工具并进行训练后,成像清晰度进一步得到提高。这...
- 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发出对抗面部识别软件的AI工具
- 点击量:490 次
-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Fawkes“的AI工具,可妨碍面部识别软件的正常工作。该工具可对照片细节进行人眼难以分辨的修改,从而“欺骗“面部识别工具,使其不能正确识别用户身份。据了解,这套工具甚至骗过了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Megvii的人脸识别系统。 此前,美国Clearview公司被曝非法采集网络中的照片用于面部识别搜索,引发较大争议。Fawkes工具旨在对抗类似...
- 首次在突触水平观察大脑一生的变化
- 点击量:396 次
-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A brain-wide atlas of synapses across the mouse“的论文。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小鼠通过组织切片荧光显像和基因测序技术在单突触层面全景展现了小鼠一生中整个大脑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突触是构成神经环路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之间进行功能连接的关键部位。突触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认知和...
- Cell:全脑尺度上测量大脑的长距离连接组绘制
- 点击量:504 次
- 近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最新论文,利用DNA条形码(DNA barcode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解决全脑尺度长距离连接组绘制问题。文章题目为“BRICseq bridges brain-wide interregional connectivity to neural activity and gene expression in single animals“。 冷泉港实验室研究人员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