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蚯蚓也可以仿生:通用电气的蠕虫机器人可挖500米隧道
- 点击量:595 次
- 2021年7月12日,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所研发的蠕虫机器人进行了首次实地作业。在本次作业中,蠕虫机器人在GE位于纽约州尼斯卡尤纳(Niskayuna) 的校园内自主且连续地在地下挖掘隧道,通过自主决策,绕过小石块和障碍物,最终构建了一个直径10厘米的隧道。 这台蠕虫机器人最早公布于2020年5月,通过液体和软管来模拟蚯蚓的静水骨骼结构,而且运动方式也跟蠕虫非常相似。当机器人移动时,液...
- 寒武纪入局车载芯片,单芯片算力超200TOPS,云边端车协同发力智能驾驶
- 点击量:693 次
- 芯东西7月8日报道,在今天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AI)芯片公司寒武纪首次披露寒武纪车载智能芯片的关键数据。这款芯片采用7nm制程,符合车规级标准,其定位为“高等级自动驾驶芯片“。 在智能芯片论坛上,寒武纪创始人、CEO陈天石首次回应了业界对寒武纪入局车载智能芯片的猜想。会上,陈天石整体介绍了寒武纪成立以来的发展战略、核心产品定位,并详细阐释了“云边端车“最新布局。 ▲寒武纪创...
- 燧原科技推中国最大AI计算芯片!公布最新产品路线图
- 点击量:1506 次
- 芯东西7月7日报道,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燧原科技推出第二代云端AI训练芯片邃思2.0及训练产品云燧T20/T21,以及全新升级的驭算Topsrider 2.0软件平台。 邃思2.0是迄今中国最大的AI计算芯片,采用日月光2.5D封装的极限,在国内率先支持TF32精度,单精度张量TF32算力可达160TFLOPS。同时,邃思2.0也是首个支持最先进内存HBM2E的产品。 ▲邃思2...
- 为AI开辟新路径,科学家提出新型人造纳米线神经形态网络,能类似于大脑般优化信息处理
- 点击量:576 次
- 众所周知,人脑信息处理系统的复杂程度是当前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媲美的。大脑中数百亿个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进行连接,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在神经突触非线性元素和循环网络拓扑结构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大脑得以实现独特的自适应实时学习。 近年来,受大脑神经系统的启发,神经形态计算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科学家们希望可以研发出像人类大脑一样能够处理信息、拥有记忆、可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其中,神经形...
- 用机器“大脑”操纵活线虫运动!微型机器人新研究登Science子刊
- 点击量:567 次
- 智东西7月1日报道,给一个活体生物躯体注入机器的大脑,然后人为控制该生物的行为,已经从科幻片走入现实世界。 今日,国际机器人学术顶刊Science Robotics上最新发表的一篇新论文,描述了一种用机器视觉、运动控制和导航等算法取代线虫大脑、精密操控活体线虫运动的新方法,创造出一个不受束缚的、高度可控的微型软体机器人,并将其命名为RoboWorm。 论文链接:https://roboti...
- AI挑战寄生虫病!攻破蛋白质结构后,DeepMind发大招
- 点击量:539 次
- 智东西6月25日消息,本周三,据美国科技杂志Wired报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与制药组织DNDi达成合作,将使用其研发的人工智能(AI)模型AlphaFold,来寻找能有效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 这一技术在去年新冠疫情流行初期就已崭露头角,并被公认为2020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工智能重大突破研究之一。 虽然仍有一部分科学家对它的作用提出质疑,但它表现出来的预...
- 中信所发布《2020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
- 点击量:578 次
- 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是反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7月8日在上海举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治理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志耘发布了《2020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在参评国家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及时把握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持续增长,人工智能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人工智能综...
- AIIA 发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白皮书》
- 点击量:588 次
- 在7月10日的2021第四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脑主题论坛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白皮书》,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王爱华对白皮书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分析并总结了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主要应用场景、产业发展现状和挑战,并对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和产业给出发展建议。 本次主题论坛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智能技术融合人脑科学为主题,聚焦基...
- 中国信通院联合京东探索研究院发布《可信人工智能白皮书》
- 点击量:472 次
-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全球信任焦虑,发展可信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19年6月,二十国集团(G20)提出“G20人工智能原则“,强调要以人为本、发展可信人工智能,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欧盟和美国也都把增强用户信任、发展可信人工智能放在其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核心位置。将抽象的人工智能原则转化为具体实践,落实到技术、产品和应用中去,是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突出矛盾、防范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
- 2021中国AI产业10大趋势,一分钟看明白
- 点击量:803 次
- 中国AI产业,现状到底几何?在逛了足足3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之后,与之相关的一幅全景图,逐渐浮现了出来。 从整体来看,AI产业在行业驱动力、底层能力、竞争格局、落地场景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量子位分析师根据这些发现与变化,总结出了以下十大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具体解读+案例介绍“的方式,对上述每个趋势逐一展开。 1、市场替代政策成为行业主要驱动力 在2019年的线下展览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