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BM携手百洋医药 将沃森超级电脑带给中国肿瘤科医师
- 点击量:622 次
- 据PRNewswire北京时间6月6日报道,IBM今天宣布,已经与中国百洋医药集团达成多年战略联盟,后者将通过该联盟将肿瘤学沃森(Watson for Oncology)超级电脑带给全中国的肿瘤科临床医师。 作为肿瘤学沃森在中国的主要渠道合作伙伴,百洋医药不仅将加快癌症病人使用认知技术,未来还将与IBM合作,把基因学沃森(Watson for Genomics)以及其他沃森健康(Watson...
- 微软计划未来三年内实现DNA存储数据的计划
- 点击量:681 次
- 最近,微软得问计算机工程师与MIT技术顾问们联合起来共享了利用DNA进行数据存储的计划,他们计划在下个10年之内建成以DNA为介质的开放性存储系统。 在1940年,物理学家薛定谔就提出遗传物质可以压缩成为非重复性的结构,就像非周期性结晶那样。 他的建议给予詹姆斯.沃森以及弗朗西斯.克里克以重要的启示,进而帮助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然而,虽然核酸的弦状结构用于生物体的遗传已经长达数十...
- IBM宣布用最新工艺制造5纳米芯片
- 点击量:658 次
- IBM日前在日本京都宣布,该公司研究团队在晶体管的制造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上,从集成200亿个7纳米晶体管飞跃到了300亿个5纳米晶体管。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光谱》杂志6日报道,这一出色表现有望挽救濒临极限的摩尔定律,使电子元件继续朝着更小、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目前最先进的晶体管是finFET,以芯片表面投射的载硫硅片翅片状隆起而命名,其革命性突破的关键...
- 人工智能也能预测患者寿命 精准度与医生相当
- 点击量:629 次
- 据连线杂志报道,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使用人工智能预测人类寿命,其精准度与医生相当。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患者胸部影像预测未来五年内哪些病人会死亡,精确度为69%,与人类医生判断的精准度相当。虽然预测死亡听起来让人不愉快,但研究成果可能对严重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重大影响,帮助医生对病患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研究者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让计算机系统学习理解和分析透视影像。虽然研...
- 美研究人员让机器人自学如何在沙漠中行走
- 点击量:627 次
- 编程机器人其实要走在像沙漠这样的地形是很有挑战的,机器人所要面对不同大小的岩石和沙子,是无法通过预先编程来进行应对的。不过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想到了让机器人自己学会如何应对沙漠环境,因此他们开发了一种廉价机器人C-Turtle,希望它能有朝一日能胜任探索火星和清除地雷的工作。 C-Turtle 可以自己学会如何处理沙漠中多变的地形环境,正如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一样,C-Turtle ...
- Nature Communications:京都大学借深度神经网络破译人类思维
- 点击量:761 次
- 根据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神谷之康及其团队5月22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称,他的团队发现,可以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将人类个体的大脑活动破译和解读成可理解的信号。报道称,人工神经网络利用传统算法技术制造出具有理解能力和解决难题能力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对人类的思维进行解读。 我们研究证实,深度神经网络的信号模式可以被用来识别一个人看到或想象的物体,神谷指出,解码器获得...
-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视网膜在视觉信号加工过程中的新作用
- 点击量:719 次
- 近日,来自昆士兰大学(UQ)的研究人员成功揭示了人眼如何计算移动物体移动方向的秘密。 通过使用先进的电子记录技术,UQ 昆士兰脑科学研究所(QBI)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眼睛视网膜中的神经细胞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分。 Stephen Williams教授解释说神经细胞的树突(神经元上负责传导电信号的分支)在图像解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网膜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相机,而且还积极参与了神经...
- Cell:研究解密面孔在大脑中的编码
- 点击量:645 次
- 当你看人面照片时,大脑会立刻识别出照片上的人是谁,或你之前是否见过。近年来,神经学家一直试图弄清大脑是如何识别和感知人脸的。近日,刊登于6月1日《细胞》期刊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已经了解灵长类动物大脑中的人脸识别编码系统。 我们发现,这个编码系统非常简单。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教授Doris Tsao说,我们发现,当一只猴子看到一张面孔时,其大脑中仅有205个神经元参与了相关编码过程。 在...
- Cell:深度脑部刺激或无需电极
- 点击量:832 次
- 6月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深度激发大脑内部神经元的方法,无需使用当前深度脑部刺激所需的植入装置。在发表于Cell杂志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操控小鼠头部的电极,让它的耳朵、爪子和胡须摇动。这种被称为时间干涉(TI)刺激的新技术为大脑研究打开了另一扇门。 目前的深度脑部刺激法都需要将电极植入大脑。医生通常会谨慎使用该手段,仅限于对帕金森等严重疾病进行该侵入性治疗。而经...
- PNAS: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研究获进展
- 点击量:688 次
-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的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数据刻画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调控元件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将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研究从编码基因推进到了非编码区域的调控元件,有望用来注释疾病等表型相关的遗传变异。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指出了从DNA编码基因到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