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研发史上最大人类肌肉驱动的机械臂,人机融合取得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2-21机器人大讲堂 2 月 15 日消息,东京大学团队研发的人类肌肉驱动的机械臂,突破了生物混合机器人尺寸天花板,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荣登《Science Robotics》最新封面。
生物混合机器人长期受限于人工培养肌肉的尺寸难题,人工培养的肌肉一旦过大,内部细胞就会因营养和氧气不足而坏死,1 厘米左右是其 “生存极限”,严重限制了相关研究进展。东京大学团队成功突破这一限制,制造出 18 厘米长的机械臂,并其装上树脂骨骼,实现了五指独立精准控制。
该团队的核心创新在于发明了 MuMuTA 新型驱动器。其制作过程像卷寿司,将 8 根细长的人类肌肉组织排列成 MuMuSheet 片状,再卷成圆柱形并用特制固定棒固定。这种设计使每根肌肉都能获取充足营养,有效解决了肌肉组织坏死问题。实验数据显示,一个 MuMuTA 驱动器能产生约 8 毫牛顿的收缩力和 4 毫米的收缩距离,通过类似人体肌腱的传动系统,即可将线性运动转化为手指弯曲。
在控制精度方面,机械臂表现出色。每根手指配备独立的驱动器,通过电刺激实现精准控制。研究发现,电场强度达到 1.5V/mm、脉冲持续时间为 600ms 时,收缩力最大。为防止电刺激串扰,在每个驱动器两侧安装 “玻璃墙”,成功限制电场扩散。
实验结果显示,单个手指关节最大转动速度可达 500 度 / 秒,三个关节总转动角度达 130 度,连续刺激 30 分钟后,驱动器仍能保持最大收缩力。
该机械臂的肌肉组织培养周期仅 8 天,在室温(26℃)环境下收缩力与 37℃时相近,4℃时虽减半但仍有一定性能。这些肌肉组织使用经过预筛选的人体骨骼肌细胞,在特制水凝胶中培养,其性能与真实肌肉高度相似,且能持续工作长达 178 天。
在机械结构上,采用中空指骨结构,内部设有导轨固定 “人造肌腱”,提高了手指的轻巧灵活性和传动效率。但手指“回弹”主要依靠浮力,影响了连续动作,团队提出引入弹性材料或添加 “伸肌” 解决。
该技术在药物测试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由于使用人源性成肌细胞,所以天然是理想的药物测试平台,通过监测肌肉收缩力变化,能直观评估药物效果,相比传统测试方法优势明显。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还计划通过改用球形关节让手指获得侧向运动能力,添加生长因子和进行物理训练提升肌肉组织收缩性能。这一成果为生物混合机器人发展注入新动力,有望推动人机融合技术迈向新高度。
参考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d8YDunYepLhZ3oYQbjemQ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