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医工交叉创新战略前沿技术十大趋势》重磅发布
发布时间:2021-11-152021年11月13日下午,第三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指导单位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联合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纯理副院长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王豫教授代表“医工谷”战略创新研究组发布了《2022北京医工交叉创新十大前沿技术趋势》。
这十大技术方向是在贯彻十四五规划“四个面向”基本方针,领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通过广泛调研国际医工交叉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临床需求提炼出来的,十大前沿内容经过了两轮专家意见评审和修改。
发布十大前沿技术趋势,旨在为从事前沿交叉基础研究、临床痛点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机构、创业者、投资界提供内容参考,为医工交叉创新的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和创新,以及医工交叉复合型年轻人才的培养,提供方向参考。
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从2019年启动,注重学科交叉研究布局,以定位医工交叉合作点为指引,以切实解决医工交叉创新难题为目标,探讨如何做好医工交叉深入融合、人才培养联合互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工作,希望携手业界共同打造中国“医工硅谷”,推动国家人民的健康事业发展。
2022北京医工交叉创新十大前沿技术趋势
1. 仿生、再生、创生的组织修复生物医用材料
基于生物合成技术、仿生技术、静电诱导技术、新型材料等技术开发的仿生、再生、创生的组织修复生物医用材料,涵盖可降解植介入医疗器械、再生诱导支架、手术器械等多应用领域。
2. 智能微创手术机器人
开发适宜不同临床需求,拥有多种适应症,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人机协同与自动化控制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微创性和安全性,从基于AI学习的术前规划、术中执行和术后康复全方面推动临床理念革新。
3. 生物活性、纳米、智能生物材料及生物3D打印
研究具有可降解生物活性、智能感知与控制、携药及缓控释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探索生物3D打印技术,实现满足病人特异性临床需求的再生干细胞支架、生物假体、植入物、替代器官等复杂材质相容的微小型组织结构打印,从而完成个性化定制与替换,甚至纳米级药物缓释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新药的开发测试。
4. 人工智能赋能的临床辅助决策与新药研发
通过AI深度学习、特征提取强化学习、模式匹配模型训练等,实现新冠肺炎、肿瘤、眼科糖网、肺小结节、骨质疏松、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筛查与新型药物设计,从而大幅提升相关疾病诊断速度,推进新药研发。
5. 微流控、生物芯片、类器官技术
应用生化技术、电化学技术、微纳制造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等,对核酸、蛋白质等活性分子与细胞的生物功能进行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的检测分析,实现癌症、HIV、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
6. 脑机接口的医学诊疗应用
随着脑机接口的相关技术突破,现已能够通过侵入或非侵入式的手段应用于医学诊断与治疗中,开展脑科学研究,探索实现重建特殊感觉、恢复运动功能、大脑相关疾病诊断与辅助神经康复治疗等功能。
7. 柔性可穿戴康复辅助设备
将新型柔性感知结构、机器人技术和新型传感器等技术等引进到康复治疗领域,未来的康复领域将能够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为康复患者提供定制化服务。
8. 大数据与多模态信息融合
通过5G、IoT、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数据采集编码技术,构建长期个性化的患者日常生理、习惯与预防、诊疗多模态数据模型,形成相关疾病的个性化AI私人医生助理,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多模态信息智能监护系统设备与移动终端实现相关的远程监控、咨询、分级、防治未病与精准管理。
9. 5G&IoT融合VR/AR
将5G&IoT融入家庭诊断、穿戴式传感、移动监测、智能化感知设备与家庭医生及医院的实时通讯中,结合AI、VR/AR、机器人等技术实现远程监测、远程分级诊疗、远程手术、远程示教以及疫情监测、病老监护、引导康复与智能医管,推进互联网医院、医疗集团资源优化配置。
10. 中医机理标准化、现代化诊疗创新仪器设备
将 “望、闻、问、切”和针灸等传统中医诊疗手段通过现代科学方法与仪器结合起来,直接、可重复、定量表达出来,并与穿戴式检测设备、新型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开发新型中医诊疗设备,推动中医现代化新发展。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穿戴式检测设备、新型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医工交叉技术开发中医诊疗设备,将中医诊断数据化,将中医的传统抽象诊断手段以现代科学方法直观定量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现代医学标准化的方法与手段,为智能诊疗设备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来源:思宇医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