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药物递送
纳米技术
自组装
多重刺激响应
按需给药系统
摘要:
肿瘤是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常规化疗虽然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功,但生物利用率低、剂量要求高、毒副作用明显、易产生耐药性,实际治疗效果较差。为提高疗效效果、降低毒性,靶向给药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目前大多载体载药量不高、靶向性不显著、突释严重、半衰期短、功能单一,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因此需设计新的载药体系并研究其释药机制。本论文合成了聚乙二醇-聚α-羧基-ε-己内酯(mPEG-b-PCCL)两嵌段共聚物,以侧链羧基提高载体对肿瘤微环境的敏感性,复合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ONPs)构建磁性载药系统,再加入其它聚合物以多种方式改变聚合物与FeO NPs的自组装行为,获得系列纳米载药体系,通过核磁共振氢谱(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动态激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载体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研究了载药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物理化学性质及药物释放特性。首先,通过阴离子活化ε-己内酯(CL)合成了α-苄基羧酸己内酯(BCL)单体,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引发剂开环聚合后脱保护而获得聚乙二醇单甲醚-聚α-羧基-ε-己内酯(mPEG-b-PCCL)两嵌段共聚物。H-NMR与GPC表明mPEG-b-PCCL化学结构可控、产物分子量分布窄。第二,以溶剂挥发法将自制表面为烷基链的FeO NPs与mPEG-b-PCCL复合,得到磁性纳米复合颗粒mPEG-b-PCCL@FeO(PPF)。结果显示,PPF为类球状纳米颗粒,表面电势-1.83mV。载药后,紫杉醇(PTX)可均匀分散于复合颗粒内部,载药量达25.6wt%。与相应胶束相比,初期体外降解速率略微下降,体外药物释放整体速率也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外磁场诱导、酸性敏感及微弱的磁控释药特性,药物突释现象得到改善。该体系无明显细胞毒性及体内毒性,载药后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第三,通过调整溶剂改变自组装行为,并以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核壳结构core-shell-mPEG-b-PCCL@FeO(CS-PPF)。较之PPF,CS-PPF粒径有所减小,分布更加均匀,聚合物分子中的羧基侧基更多地朝向水相,表面电势为-26.7±5.6Mv。CS-PPF体外降解初期主要表现为表面降解,中后期逐渐转变为本体降解模式,在中性环境中初始降解速率减慢。携载PTX后,载药量为19.5±1.7 wt%,体外药物突释明显减小。第四,为增强载药体系的pH响应性,将聚乙二醇单甲醚-聚-ε-己内酯(mPEG-b-PCL)与mPEG-b-PCCL共混,再与FeO NPs以自组装方式复合后携载PTX,可获纳米复合物PTX/mPEG-b-PCCL/mPEG-b-PCL@FeO(PTX/B-PPF),PTX/B-PPF粒度均一,磁性颗粒与PTX更易分散其中,PCCL的羧基侧基更易朝向水相使表面电势为-36.8Mv。PTX/B-PPF载药量为16.9±1.9wt%,体外释药结果显示pH响应性明显增强。最后,为构建双药共载的按需释药体系,引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苏氨酸(mPEG-b-PThr)温敏性水凝胶,通过双乳液法制备得到兼有温敏性纳米凝胶和疏水微区的球形纳米复合物mPEG-b-PThr/mPEG-b-PCCL@FeO(NG-PPF),其尺寸较小,分布均一。利用不同区域分别装载亲水性分子牛血清蛋白(BSA)和疏水性分子芘(Pyr),FeO纳米颗粒的磁热效应可引发体系中mPEG-b-PThr纳米凝胶发生相转变,实现复合体系的按需给药。Pyr的载药率为11.6±2.1wt%,BSA的载药率为5.2±0.6wt%。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两种药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按需释放特征,Pyr的pH敏感性高于BSA。综上所述,本论文以mPEG-b-PCCL嵌段共聚物为基础,复合FeO NPs,并与其它功能性共聚物进一步复合构建了系列释药特性可调的药物递送体系。通过控制自组装方式,控制复合颗粒的结构,进而控制和改善释药特性。巧妙地将磁性颗粒的磁热效应与温敏水凝胶材料结合形成按需释药的方式。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及个性化治疗提供颇有价值的数据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