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膀胱肿瘤
癌
氟化物
白蛋白
纳米技术
表柔比星
深部渗透
摘要:
目的探讨负载表柔比星(EPI)的氟化人血白蛋白(F-HSA)纳米粒EPI@F-HSA的构建及其在C57雌性小鼠膀胱灌注后尿路上皮渗透的潜能。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1-12月进行。基于生物矿化原理以EPI和人血白蛋白(HSA)为原料合成负载EPI的白蛋白纳米粒EPI@HSA,进一步通过酰胺反应制得EPI@F-HSA。采用动态光散射及电位分析仪检测两者的分子表征,绘制EPI在0.25、0.5、1、2、4、8、12、24、48 h时的体外释放曲线。通过MTT实验测定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对小鼠膀胱癌细胞系MB49活性的抑制作用。用共聚焦显微镜记录药物灌注后雌鼠膀胱切片中EPI的荧光分布,并采用图基检验法检测荧光密度差异以反映EPI@F-HSA纳米粒对尿路上皮的渗透作用。结果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的平均水合粒径分别为28.2 nm和32.7 nm,多分散系数为0.102和0.154。在pH值为5.0的缓冲液中,12 h内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中的EPI累计释放量分别为60.5%和58.2%;在pH值为7.4的缓冲液中,12 h内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中的EPI释放量分别为32.8%和27.1%。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对MB49膀胱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848μmol/L和1.650μmol/L。游离EPI、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经灌注后膀胱壁中的EPI荧光强度分别为2.63±0.43、3.22±0.20和8.71±0.70,EPI@F-HSA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EPI@HSA(P<0.01)和游离EPI(P<0.01)。结论制备的EPI@F-HSA纳米粒粒径均一且稳定性良好,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并增强EPI渗透膀胱黏膜的能力,具有提升抗肿瘤疗效的潜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膀胱癌的药物传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