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声检查
针刺
脑梗死
吞咽障碍
舌骨、甲状软骨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吞咽障碍患者舌骨-甲状软骨的运动相关参数,定量评估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的针刺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穴组(n=30)和非经非穴组(n=30),经穴组为经穴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经穴组取穴方案:舌三针、风池、翳风、完骨、金津、玉液、双侧咽后壁,采用得气加电针的真针刺干预模式;非经非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非穴位、不得气、针刺加电的假针刺模式。两组患者均治疗1次/d,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采用吞咽造影(VFSS)进行吞咽障碍诊断,结合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VFSS进行临床评估,并利用超声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舌骨-甲状软骨的运动相关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组内SSA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经穴组SSA评分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VFSS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间VFSS评分比较:经穴组评分均大于非经非穴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最短距离、运动时间变小,最大距离、缩短距离、缩短率、运动速度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组间比较,缩短距离、缩短率、运动时间、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距离、最短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吞咽相关运动参数与临床评估指标SSA、VFSS、PAS做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4周后,舌骨-甲状软骨的缩短距离、缩短率、运动速度与VFSS呈正的直线相关(P<0.05),而与SSA、PAS呈负的直线相关(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改善舌骨-甲状软骨的运动功能,从而改善吞咽功能,为针刺疗效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