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异泽兰黄素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3β信号通路
血脑屏障
摘要:
目的 探讨异泽兰黄素(EP)对脑出血(ICH)继发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体内动物实验:将无特定病原体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0.9%氯化钠溶液)、EP低剂量组(5 mg/kg EP)、EP中剂量组(10 mg/kg EP)、EP高剂量组(20 mg/kg EP),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Ⅳ型胶原酶诱导ICH法构建小鼠ICH模型。检测并比较5组小鼠给药7 d后改良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 NSS)、水迷宫实验结果(逃避潜伏期、平台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细胞凋亡数、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裂解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3β(GSK-3β)、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GSK-3β(p-GSK-3β)]、水通道蛋白4(AQP4)蛋白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将培养后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分别设空白组、模型组、EP低剂量组(12.5μmol/L)、EP中剂量组(25μmol/L)、EP高剂量组(50μmol/L),每组设6复孔;除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外,其余4组均加入冈田酸构建ICH神经细胞损伤模型。检测并比较4组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率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结构破坏明显,神经细胞坏死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 NSS评分、逃避潜伏期、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MDA、细胞凋亡数和Cleaved caspase-3、AQP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平台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体重以及脑组织SOD、CAT、Bcl-2/Bax、p-PI3K/PI3K、p-AMPK/AMPK、p-GSK-3β/GSK-3β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EP低、中、高剂量组脑组织结构以及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Bcl-2/Bax、p-PI3K/PI3K、p-AMPK/AMPK、p-GSK-3β/GSK-3β均明显降低(均P<0.05),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EP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 EP能减轻小鼠ICH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进而保护神经功能,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P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进而对ICH后神经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