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梗死
前白蛋白
出血转化
预后
摘要:
目的探讨前白蛋白对脑梗死严重程度、出血转化以及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75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和实验室指标, 包括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根据前白蛋白中位数将患者分为B1组(<238 mg/L)和B2组(≥238 mg/L)。查询患者病历, 记录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6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16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体积(≤20 cm3为小梗死灶, >20 cm3为大梗死灶)用于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并记录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出院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 记录患者预后信息, 包括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RS)评分<3分为恢复良好, ≥3分为恢复不良]、全因死亡以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分别采用单因素比较、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白蛋白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对脑梗死严重程度、出血转化及1年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 分类变量以频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比较, 使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白蛋白对脑梗死严重程度和结局的影响。结果 B1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梗死体积分别为5(2, 10)分和3.2(0.7, 18.0)cm3, B2组分别为3(2, 7)分和2.0(0.5, 10.0)cm3;B1组均高于B2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5、2.81, P<0.001、P=0.005)。B1组患者mRS评分≥3分比例为28.8%(107/371), 全因病死率为7.5%(28/371), 均高于B2组的20.5%(78/381)和3.1%(12/38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0、7.22, P值分别为0.008、0.007)。B1组出血转化及再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5%(50/371)和11.6%(43/371), B2组分别为9.2%(35/381)和8.7%(33/381),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5、1.78, P值分别为0.063、0.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校正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各实验室指标后, 前白蛋白为NIHSS评分(OR=0.990, 95%CI:0.984~0.997, P=0.003)、mRS评分及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92、0.991, 95%CI分别为0.988~0.997和0.983~0.999, P值分别为<0.001、0.035), 而前白蛋白对心脑血管再发事件无影响(OR=0.999, 95%CI:0.993~1.005, P=0.729)。结论前白蛋白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出院后1年不良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 前白蛋白降低为梗死严重程度、神经功能恢复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