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光化学法
脑梗死
气阴两虚证
病证结合
代谢组学
链脲佐菌素(STZ)
摘要:
目的:探索链脲佐菌素(STZ)复合光化学法诱导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生物学基础评价。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予处理,模型组腹腔注射STZ(55 mg·kg^(-1)),每日1次,连续5 d。STZ诱导结束14 d后,随机取10只正常组小鼠分为光化学组,随机取10只模型组小鼠分为STZ+光化学组。采用玫瑰红溶液注射(125 mg·kg^(-1))结合520 nm激光照射,造成小鼠血栓并诱发小鼠脑梗死。通过一般状态观察及体质量,抓力,肛温,行为学实验,能量代谢笼,舌象红(R)、蓝(B)、绿(G)值,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等方法评价小鼠气阴两虚证的证候指标变化;通过检测小鼠血清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合Bederson评分评价小鼠的脑梗死病理变化。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通过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设定数据筛选标准为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差异倍数(FC)<0.8或>1.2、P<0.05,获取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 Analyst 3.0网站进行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富集,探究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的代谢轮廓变化及生物学基础。结果:证候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降低,肛温升高,肢体运动能力和能量代谢效率降低,ATP含量降低,舌面R、G、B值降低,血糖回调速度降低(P<0.05,P<0.01)。疾病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光化学组和STZ+光化学组Bederson评分升高、抓力降低、SOD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间成分分离模式良好,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对质谱数据进行鉴定,共得到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差异代谢物44个,其中上调的代谢物32个,主要为甘油三酯类、甘油二脂类、磷脂类和神经酰胺类代谢物;下降的代谢物有12个,主要为氨基酸类和磷酸类代谢物。对上述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发现其代谢通路主要富集于叶酸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维生素B6代谢、甘油脂类代谢和鞘脂类代谢通路,上述通路涉及脂质转运、胰岛素抵抗和能量代谢等多个过程。结论:STZ注射复合光化学诱导法能够成功建立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并干预叶酸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维生素B6代谢和甘油脂类代谢通路等体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