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出血
氨甲环酸
脂质体
靶向递送
血脑屏障
摘要:
目的:
1.系统评价氨甲环酸(TXA)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TXA治疗脑出血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2.构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肽(VBP)修饰的纳米脂质体,探索其靶向递送TXA精准治疗脑出血的潜力。
方法:
***分析: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检索CNKI、Wanfang、CBM、Pub Med和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截至2024年10月10日发表的关于TXA用于自发性脑出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所需研究信息,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估TXA在脑出血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2.靶向载体构建与疗效评估:
(1)脂质体制备与表征:采用乙醇注入-薄膜分散法构建纳米脂质体,采用动态光散射仪和透射电镜检负载TXA脂质体的测粒径和形态,通过超滤离心法评估其包封率,透析法测定其释放曲线。通过凝血倒置实验和血栓弹力图评估各实验组对血凝块稳定性的影响。
(2)安全性评价:通过活/死细胞染色法,与大鼠皮质神经元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进行体外毒性评估。体内实验中,健康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或颈内动脉注射VBP修饰及未修饰脂质体,监测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体重及生存率。72 h后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并行主要脏器(心、肺、肝、脾、肾)HE染色评估病理改变。
(3)靶向性验证:通过分子对接分析VBP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亲和力,构建体外v WF结合平台并以罗丹明B标记脂质体进行荧光共聚焦成像。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中,通过活体成像、脑组织离体成像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系统评估VBP修饰的脂质体在脑出血区域的靶向富集能力。
(4)活动性脑出血模型验证:将大鼠随机分为1 h、2 h、4 h、6 h、12 h和24 h组,采用胶原酶立体定向注射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在各时间点安乐死大鼠,取脑切片并测量血肿体积,以验证活动性脑出血模型。
(5)治疗效果比较实验:实验组均为脑出血造模成功的大鼠(正常对照组除外),各组给药的有效TXA剂量均为93 mg/kg(实验六除外)。实验一:为评估VBP修饰纳米脂质体负载氨甲环酸(TXA-LIP@VBP)的止血效果及脏器不良反应,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Saline)、游离氨甲环酸组(Free TXA)、TXA-LIP@VBP组、无VBP修饰纳米脂质体负载氨甲环酸组(TXA-LIP),造模后24 h分别使用脑切片法和血红蛋白检测法评估血肿体积,72 h取主要器官行病理检测;实验二:为评估TXA-LIP@VBP对神经电活动的影响,随机分为Saline组、Free TXA组及TXA-LIP@VBP组,通过颈内动脉注射给药,实时动态监测脑电图变化;实验三:为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TXA-LIP@VBP的止血效果,将大鼠随机分为Saline组、尾静脉及颈内动脉注射TXA-LIP@VBP组,24 h测量血肿体积;实验四:为评估TXA-LIP@VBP对炎症反应、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Saline组、Free TXA组及TXA-LIP@VBP组。24 h采集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及血脑屏障相关蛋白(ZO-1、MMP-9、Claudin-5)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干湿重法评估脑组织水肿程度;实验五:为进一步研究TXA-LIP@VBP对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机分为Saline组、Free TXA组及TXA-LIP@VBP组,采用甲酰胺法检测脑组织中伊文氏蓝含量以评估血脑屏障破坏程度;通过转角实验及Y迷宫新异臂实验评价实验大鼠认知与行为能力;第10天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评估残余血肿变化,第14天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各组远期脑组织残余病变体积;实验六:为进一步验证靶向递送系统的优势,设计低剂量给药方式:各组给药的有效TXA剂量均为30 mg/kg。分组同实验五,进一步比较限制血肿扩张的效果。
结果:
***分析:共纳入9项临床研究,涵盖3318例脑出血患者。荟萃分析显示:TXA组患者血肿扩大量明显减少[MD=-1.80,95%CI(-2.72,-0.87),P=0.0001];血肿扩张风险降低[RR=0.86,95%CI(0.77,0.96),P=0.009];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RR=1.54,95%CI(0.78,3.04),P=0.21]、第90天死亡率[RR=1.01,95%CI(0.87,1.16),P=0.93]及改良Rankin评分均无显著影响[RR=1.00,95%CI(0.92,1.09),P=0.92]。
2.靶向载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