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出血
微环境
内源性干细胞
脑组织修复
动物模型
摘要:
目的 研究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eNSCs)及再生微环境的变化规律,观察eNSCs迁移与微环境免疫细胞极化状态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神经修复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胶原酶注射法造模,在体质量为280~300 g的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注射Ⅶ型胶原酶(2 U)诱导脑出血,为模拟急性期(1周内)、亚急性期(1~3周)及慢性期(>3周)脑出血的时间点,在注射后第3天(3-day post injection, 3 DPI)、10 DPI、20 DPI、30 DPI取脑组织评价造模效果。采用DCX抗体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时间脑组织中eNSCs迁移变化规律;采用CD206抗体、CD86抗体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脑组织促炎型(M1型)免疫细胞和抑炎型(M2型)免疫细胞在脑出血后再生微环境变化规律。结果 在SD大鼠脑组织内注射Ⅶ型胶原酶可成功诱导大鼠自发性脑出血,血肿体积自3 DPI开始逐渐增加,到10 DPI时血肿体积达到最大。此后血肿逐渐吸收,在30 DPI时全部吸收。对脑组织eNSCs变化规律分析显示,在3 DPI时有少量eNSCs被激活但很快便减少,在10 DPI时eNSCs逐渐开始增多,到20 DPI时有大量eNSCs迁移至脑出血部位,而在30 DPI时eNSCs又明显减少(P<0.01)。对脑组织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促炎型(M1型)免疫细胞在10、20 DPI时明显增加(P<0.01),在30 DPI时减少。抑炎型(M2型)免疫细胞在3 DPI时开始逐渐增加,到20 DPI时明显减少(P<0.05),而在30 DPI时又出现增加。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向脑出血部位迁移的eNSCs先增多后减少,免疫微环境表现出先抑炎、再促炎、最后抑炎的变化规律。炎症对eNSCs迁移可能有刺激作用,但是过强的炎症激活对eNSCs的分化及进一步激活有抑制作用。脑出血后修复及脑保护早期(10 d内)及亚急性期(20 d内)可能是最佳的干预时机。